一、序言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近3200萬公頃,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0%,是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中國以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1.4%獲得了世界稻谷產量的34.5%,為世界之最,中國的水稻生產在國際、國內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上不乏已實現了水稻栽植機械化的國家,我國則歷經四十余年周折,高潮期不過2.23%,九十年代有了各種機遇,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程度將會有較大的起色。
我國有水稻生產的30個省、市、自治區中,面積超過2萬公頃的有27個,超過20萬公頃的有19個,在南方就集中有15個超過20萬公頃,依次是湘、贛、粵、鄂、桂、蘇、皖、川、浙、閩、云、渝、貴、瓊、滬,共2700萬公頃,總產量1.7億噸,其面積和總產量雙雙超過我國水稻面積和產量的85%,是我國的水稻主產區,也是我國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的重點區域。
二、我國水稻栽植機械化的現狀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而沒有農業機械化,又沒有農業現代化,因此農業機械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之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僅可以替代繁重體力勞動、實施增產措施、抗災奪豐收,而且還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水稻生產過程主要環節耕整地、育秧與種植、收獲等機械化已有了很大的進展。1998年全國完成機耕面積6005.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7%,占耕地面積的63%;秸桿粉碎還田面積1040.3萬公頃,增長42%;水稻工廠化育秧播種面積42.2萬公頃,增長17%;機插面積941.67萬公頃,增長5.85%;機播面積295.05萬公頃,增長3.54%;機收面積315.06萬公頃,增長36.84%。 目前我國水稻栽植機械化發展的現狀是:總體水平較低,南方比北方低,機械化栽植是最薄弱的環節和最大的難點,有的地區甚至還是空白。
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中,水稻栽植機械化提出早,行動遲,步子小,進展不大,盡管在五、六十年代即已提出,歷經四十余年周折,至今仍處于三大糧食作物之尾。原因多種多樣,農機與農藝的配合不好:我國地域寬、農情復雜;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水稻生產環節多、作業工時長、勞動強度大:現有機具價格貴等等。
我國水稻生產地域分布廣,各地氣候、土壤等條件:及種植制度相差很大,但從總體上可分成三個類型稻作區:第一類為北方稻區;第二類為南方稻麥區;第三類為南方雙季稻區。第一類稻區和第二類稻區共性較多,水稻生產機械化條件幾乎相同,相對而言,這兩類稻區的機械化的基本條件和可能性要優于第三類稻區。第三類雙季稻區條件惡劣,情況最為復雜,特點是:田塊小、泥腳深而爛、雨水多,田里常年積水。機械化栽植最主要的問題是:雙季晚稻秧齡長、秧苗過高過粗,移栽時已分蘗,盡管農藝上有一套矮壯控高措施,但用于晚稻機械化移栽育秧時技術不易掌握,效果不佳、不穩定;雜交稻單株苗機械化栽插技術更是久未攻克,可以說目前現有移栽機具無法適應。而我國水稻種植前五名均為雙季稻區,給我國整個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提出了難題。
因此這些地區應該是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重點地區,又是最為困難的地區。已有政府部門引導農民大力調整種植結構,水稻種植由雙季向單季轉變,以適應市場對稻米數量與品質的要求,同時為栽植機械化提供了契機。 福建省是我國水稻主產區,一直在積極尋求提高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不斷引進各種機型試驗推廣,可以說國內其它地區的機械化路子在福建都有探求。然而福建省丘陵多,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客觀上增添了栽植機械化的難度,一定程度上阻滯了福建的水稻栽植機械化的進程,在水稻生產的育秧、栽植等關鍵環節未取得突破,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僅為0.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全國的平均水平為4.5%),與福建的經濟水平不相稱。 跨世紀的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機遇來自于農業現代化對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的渴求,特別是對長期以來未見分曉的水稻生產機械化寄予厚望;挑戰在于農機與農藝能否一體化,機械化技術水平能否再上一個臺階,更在于稻米的價格跌入低谷,水稻種植效益持續下滑。
三、水稻栽植機械化分析
①水稻直播機械化技術 水稻直播不需要秧田,還可省去育秧和移栽的工序,是一種低成本的水稻種植技術。直播技術在消除品種以及田難平、苗難全、草難除問題后,被公認為是節本增效的水稻生產技術,現在的問題是要搞好規范,減少直播技術的風險。近幾年稻米價格持續低迷,客觀上促進了比較效益與直接效益均比較好的直播機械化的飛速發展。從1991年到1995年,機械直播面積從11.35萬公頃發展到29.5l萬公頃,擴大了161%,勢頭迅猛。
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應用此項技術的積極性有了較大的提高,說明在保持產量的前提下,節約農本、提高經濟效益的栽培技術受到了歡迎,這正與國際上栽植機械化發展趨勢相吻合。以滬嘉J--2B9--10型為代表的水直播機是水直播的主導機型,廣西的人力點播機、寧夏的穴播機正在成為各地機械水直播的機型。旱直播機均以小麥條播機經適當改裝而成。 江蘇機械化直播技術在悄然快速發展,2000年水旱機械化直播面積已達到8萬公頃,增幅20%多,占全省機械化種植面積的60%,已相繼研制出能適應水稻芽種的振動氣流式直播機,能實現精量播種的點播機。 ②水稻工廠化育秧 水稻工廠化育秧是水稻栽植機械化的內容之一,是水稻移栽前期的重要環節,是移栽機械化的基礎。1998年水稻工廠化育秧設備發展至58805套,播種面積達42.2萬公頃。浙江省的紹興--溫嶺--線遍布育秧工廠,興起一個新的產業,已為農民服務近十年,是其市場化的范例:北方的簡化工廠化棚盤育秧也是如此。南方雙季稻區以工廠化育秧作為水稻栽植機械化突破口,克服了早春爛秧,滿足了生產需要,發展也較快。機械化移栽對播種的精度要求比人工移栽高,現已有精播的育秧設備問世,將成為育秧工廠的更新換代的裝備。 ③水稻移栽機械化 我國的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從1991年至1998年由1.98%提高到3.96%,提高了近1倍。插秧機的擁有量從20512臺發展到38859臺,增加了89.4%;機插秧面積從53.43萬公頃發展到94.17萬公頃,面積擴大了76.2%;以2ZT一935為代表的機動水稻插秧機仍在機械化插秧作業中唱主角,年產量已由過去的3000余臺發展到近8000臺。東北三省特別是黑龍江,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迅速,1995--1998年三年間機插秧面積從1995年的15.6萬公頃發展到51.4萬公頃,提高了229.5%。
我國的一些稻區繼續關注國外插秧機新技術的發展,江蘇、北京、河北以及黑龍江農場系統引進了國外高性能插秧機示范演示,農民既為插秧質量及工效叫好,又為價高而咋舌,但實實在在喚起了對機插秧的強烈愿望。似乎引進技術、合作開發的路子,是保證質量,以低投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適應農民需要的一條捷,有的省正在實踐探索之中。水稻栽植機械化所需的機械在有效的科技投入下,近幾年已初步克服了品種單廣的缺陷。人力插秧機、步行機動機也早已進入市場。近年開發的雙排插秧器的插秧機、缽苗插秧機進入了生產準備階段;有序淺栽的擺秧機、播秧機、精密拋秧機結構逐漸完善,技術日漸成熟;錐盤式拋秧機已有多點生產。 逾越水稻栽植機械化發展關隘,關鍵是農機與農藝的結合,這是世界各國經驗所在,否則是空中樓閣。其次是提高裝備的科技含量,機插秧技術推廣幾十年,技術上存在船板壅泥難題久攻不下,經濟因素力求簡化的盤育秧方式難以保證規格化秧苗,造成機插秧質量不穩定,以至于極大地影響了其推廣。 技術與價位仍然是我國當今一個難以逾越的難題。尚處于起跑線上的我國的栽植機械化既要技術的起點高,又要價格適中。技術包括制造與設計兩個方面,引進消化的機具性能好、技術含量高,難點在于制造,而制造的決心在于市場與批量。
四、前景展望
發展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是個綜合工程,需要全社會不斷關心和支持,從政策上扶持、資金上保證、科研上突破、生產水平上提高、管理上加強,從而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進展。 水稻工廠化育秧是在人工控制環境條伺件下,按照規范的工藝流程進行機械化、規?;?、集約化、商品化、社會化育秧和供秧,是對小農經濟式的傳統育秧方式的改造與提升,符合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已有一定規模的育秧工廠既是生產的需要,又依賴于市場成為一種產業。不論移栽機械化配套與否,工廠化育秧應該先行,前景廣闊。福建省東部沿海地區多平原,土地連片,面積較大,在這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可以優先發展水稻機械化,建立社會服務化體系。以機械化移栽為主,建立工廠化育秧體系,統一供種、育秧供秧,在提高規模種植的同時,技術上亦能得到保證。水稻機械化插秧、拋秧、直播都是較為成熟的水稻栽植機械化技術,而且在生產上證明了它們是中國式的水稻栽植機械化的幾種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也將同時并存。水稻直播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從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節約農本、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來考慮,水稻直播是較理想的栽培技術,隨著經濟的發展、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農藝配套技術的提高,效率居高的撒播機械化技術也將與現有的條播、點播技術并舉。更新觀念、樹立效益意識,隨著水稻生育期的保證、農村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種植效益的下滑,蓬勃發展的機械化直播技術的時期正在出現,將有長足發展。福建的丘陵山區的坡梯田塊面積較小,不連片,以小型機具為主;根據氣候、溫照積溫條件,選擇機直播為宜,以期減輕勞動強度和節約農本。
從全國而言,機械化插秧依然唱主角,并向插秧、施肥一體化發展。但隨著新型的淺植型移栽機具擺秧機、播秧機、精拋機的進一步發展,技術漸趨成熟,將搶得一定市場份額。福建省地處沿海,強風暴雨較頻繁,特殊的地理位置的關系,要考慮種植風險。以上各種栽植機械化模式中以機插秧的風險最小。要針對目前水稻育秧與栽插配套機械化技術滯后的現狀,大膽引進與開發研制相結合,加速農機科研創新,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中的科技進步貢獻度、貢獻份額,為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只要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理,扎扎實實地解決現存之問題,一定能走穩走好21世紀我國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的路子。
|